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一个自律的孩子,都有一个“能忍”的妈妈!

教之音 2021-08-12

          点击↑关注    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公众号

        为父母导航     陪孩子前行    

                         加入我们,携手共进,一路向北       



微信公众号推荐:成长园(ID:czy6688990) 跟百万家长一起学习和成长!

【精心整理】高中教育精品初中教育精品小学教育精品

【免费领取】请点击领取免费资料开学大礼包1,新学期学习资料、单元试卷、寒假资料整理等等!请按步骤领取!

【好书再开团】《四大名著阅读书系》全4册,双语版《了不起的小侦探内特》8册,正在团购中(仅增加100套),菜单栏-》教育产品!


▍ 本文编辑:陈老师

▍ 来源:若杉生活(Rosan_life)、成长园 及网络,中国教育在线(ID:zgjyzx)公众号整理

▍ 声明:图文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如有转载,请必须标明出处。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世界再喧嚣,这里也有一片静谧陪你!


1


起床战役的胜利

为自己负责的开始


听朋友讲她的育儿经,关于“忍”。


在大多数的妈妈天天忙着催促孩子按时起床不迟到;抱怨孩子丢三落四、总是记不清明天上课要用的东西;


每天在家长群里,互相沟通孩子的作业,生怕小朋友落了哪一样的时候,我的这位朋友,总是显得优雅淡定许多


7岁的小姑娘,早已经习惯了晚上睡前准备好第二天上课要用的书本,并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整整齐齐叠在枕边。


还渐渐懂得给妈妈列清单。比如,妈妈去超市,她写好自己需要的东西,让妈妈帮忙采购。幼儿园组织郊游,也能一项项列好自己喜欢以及需要准备的东西。


许多妈妈跟朋友讨教经验,她总是笑笑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忍得住。”


比如,她也曾经大清早起来,自己眼看着时间来不及,急得跳脚,小朋友不紧不慢地洗脸、吃饭,一副漫不经心、时间与我无关的样子。


被催急了,小朋友悠悠地吐出一句:“我们小朋友啊,做事就是慢吞吞的,你越催,我们就越慢。”弄得她哭笑不得。


为此,她也没少上演“道路飞车”,一边孩子催不得,一边上课时间又不等人,确是辛苦又无奈。



后来,她检讨自己,觉得这样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便跟孩子谈判。


以后我们早上7:10出门,你需要自己安排时间,妈妈只会提醒你,不会催你。

但是,如果上课迟到,老师批评你,妈妈不能替你挨批评。

 

一开始,小朋友似懂非懂,也没太当回事。依然懒懒地赖床,依然慢慢地刷牙洗脸吃早餐。


朋友在一旁看着,愣是忍着没出声,等到孩子收拾好东西出门时,离上课时间只剩下10分钟。

 

毫无疑问,孩子上课迟到,挨了老师的批评。


放学后,小朋友满脸委屈,怪妈妈送她晚了,让自己迟到。妈妈把前一天的话,又跟她说了一遍。这次,小朋友似乎懂了。抱着闹钟过来,让妈妈帮她调好了起床时间。


第二天,虽然闹钟响后,小朋友依旧翻身睡过去了,但是,在妈妈提醒后,小朋友似乎想到了前一天挨老师批评的经历,猛地从床上弹了起来。


从这一件小事,小朋友开始明白,原来以前上学不迟到,是因为有妈妈在身边帮忙。


更重要的,她开始知道,以后,这件小事,要由自己负责。



在起床“战役”胜利后,朋友开始渐渐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孩子。


 比如,一周早餐吃什么,会让小朋友自己安排,而她自己则负责采购。


 再比如,小朋友爱美,她把每天穿衣搭配的权利也交给了孩子。


刚开始,小朋友只负责美,衣服穿得太多或太少的事情时有发生,慢慢地,她教会了小朋友提前看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准备衣服。


“为自己负责”这件事,小朋友也从最开始的紧张不适,变得越来越从容,然后,慢慢爱上了自己安排生活的感觉。


朋友总结,说:


当你希望孩子自律、而不是事事由自己去掌舵时,就一定要学会忍。


看着她犯错不去插手,看着她慢吞吞的不去帮忙,甚至看着她烧钱忍住不去心疼钱。


永远做一个陪练而不是比赛的主导者,唯有此,才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2


“忍”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但“忍”这件事,并不容易。也不是每个为人父母的,都忍得下去的。


前两天,有一则新闻: 一个来自福建,11岁的小朋友亮亮,带着父亲洪舒靖环游世界。


一路上,钱包由儿子掌握,路线由儿子规划,吃住行全由儿子来定主意,自己则负责骑摩托车带着他完成旅游。

亮亮与父亲

(图片来自网络新闻)


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父亲说:“第二天的目的地都是让孩子定的,住宿的地点也让他自己选择,连吃饭都让他做决定。


我想让他学会生活中的事情都自己做决定,以及面对自己的决定带来的任何后果。”

 

他们一路向北,经过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抵达北京。然后再从北京一路向南,经过河北、陕西、山西、重庆、湖北、湖南、广东,再回到福建。

 

一路上,亮亮不仅坚持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作业,还自己整理行李、录视频日记、制定第二天的旅行计划,父亲则负责为儿子洗衣服。

 

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他所能想到的,陪伴儿子成长、培养孩子自律、自我独立意识最好的方式。


我们可以想象,这一路,父亲需要眼睁睁看着孩子犯多少错,但一旦“忍”住了,孩子自然会看到,自己的决定会取得怎样的后果,从而,更好地去做下一次的决策。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但是,当我们成为父母,便不由地想节省孩子成长的成本,不由自主地去为孩子做各种决定。


但翻看这则新闻的评论,发现许多留言,除了感慨这位父亲敢于放手外,也不乏质疑之声。


比如:“我就不信当爹的真的能忍住不帮忙”。


“这么小的孩子,什么都自己做主,家长真的能放心吗”?


可见,很多家长都太了解,眼看着自己孩子犯错不插手,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他们知道,自己要做到一个“忍”字,有多难,也质疑,别的家长,是如何做到的。


3


有自控力的孩子

成功的可能更大


每一个母亲,都希望孩子自律、独立,但是,你不肯放手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又如何独立?


而只有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会越来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责任都寄托在父母或者别人身上。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让我们了解到,那些在5岁的时候,能够等待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在之后的学习上要相对好一些,事业发展上也更优秀一些。


这是米歇尔关于“自律”最重要的实验。


1998年,棉花糖实验进行以后的30年后,沃尔特·米歇尔和她的学生重做了一个实验,叫做“陌生情境”实验,以此来弄清楚另外一个问题:孩子出生多久才能看出是否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他们选取了18个月左右的孩子作为被试。

 

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由活动阶段,母亲和孩子单独待在实验室的房间里,就像在家里一样玩耍5分钟。


第二个阶段是分离阶段,学校负责人打电话给母亲,母亲走出房间,只留孩子一人与一名志愿者单独待上两分钟。


ps:孩子事先在母亲在场的情况下,与这名志愿者有过17分钟的互动。在母亲离开的这段时间里,除非孩子表现出不安的样子,志愿者才会简单安慰他,告诉他母亲马上就会回来。


第三个阶段是团聚阶段,母亲与孩子分开2分钟后,又再次回来,此时志愿者悄悄离开房间,让母亲与孩子活动3分钟。


事实上,这个实验的确预示了孩子日后在棉花糖实验中的行为。那些在“陌生情境”顺利坚持了2分钟的孩子,他们长到5岁时,也能更有效地获得第二颗棉花糖。


米歇尔解释说:有较好自控力的婴儿通常能够应对母亲的控制,但并不是通过仅仅粘着母亲,而是与母亲保持距离(1米以上)、自己发现与探索房间、玩玩具,以此来转移注意力。


孩子一旦能够控制自己与母亲之间的距离,也就能在母亲做决定时不完全听从母亲的控制,在5岁时参加棉花糖实验也就可以等待更长的时间。


而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事实上会冒风险,很有可能暗中破坏了孩子自控力的发育,而那些支持并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父母反倒更可能让孩子成功地在棉花糖试验中吃到第二颗棉花糖。


4


做到不容易

先处理自身情绪



“忍”这件事,对于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绝非易事,我们本能地想竭尽所能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所以,当孩子有一点点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怀着焦急的心告诉他怎样更好;当孩子遇到一点挫折的时候,我们又心疼地想要插手,帮他度过难关。

 

但是,我们始终要明白的是,我们可以做孩子生命的导师,成长的陪伴者,唯独不能成为他人生方向的干涉者。

 

我们得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慢慢长大。


 

想要做一个能“忍“的妈妈:


首先,你得学会缓解自己的焦虑


其实,大多数的情况下,父母忍不住的控制,源自于自己的焦虑,而不是孩子的焦虑。


这个时候,采用“最糟情境预测”的方法会非常有效。比如,孩子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最糟的情况是,以后孩子出国,英语成绩受限。


但是,我们同时会有一个解决方案:第一,不考虑出国留学这条路;第二,孩子坚持出国留学,这个时候,当他自己做出了选择,学英语的动力会自然增强。


当这样考虑的时候,焦虑会少很多,也不会在此刻就急切地强迫孩子一定要把英文学好。


其次,学会倾听孩子对自我的期许。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对于孩子过高的要求,来自于我们尚且没有搞清楚自己希望孩子过一个怎样的人生,于是,拼命给孩子创造各种条件。


这么做的初衷,无非是希望孩子保有最多的选择权,能懂得十八般武艺,在任何场合,都立于不败之地。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这个时候,请试着去倾听孩子自己的选择,问问他究竟喜欢什么,愿意学习什么,跟着孩子的步伐走,而不是武断地做一个发号施令者。


最后,放弃做一个完美的妈妈。


越来越多的人讨论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有人说:每一个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个道歉。


我想告诉你,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也便没有完美的妈妈。即使有一天,我们真的成为了完美的妈妈,一定会发现,我们剥夺了孩子的另一种能力,比如,自我成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挫折、在逆境中扭转局面、赢取良好结果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是我们成长、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所以,请放弃做一个完美的妈妈,一个快乐、不焦虑的妈妈远比一个完美的妈妈重要得多!


文末陈老师希望大家再读读这篇文章:


霍思燕被儿子宠成公主!她的一句话道出养儿秘诀


陈老师觉得一位能忍,并且有智慧的妈妈,肯定是一位好妈妈!

而且,陈老师觉得“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再次推荐大家看看,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家长:

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老盯着孩子成绩的变化,而应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讨论这句话的对与错,无论是怎样的父母,“榜样”也好、“教练”也好,“保姆” 也罢,都有一个共同问题要面对,就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一、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就是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再特别说说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

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正确理解了作为父母的教育内涵,那么,我们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请千万不要急着报班、着急找家教、着急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我们特别解读一下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二、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三、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四、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请记住,作为一名母亲,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这是您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 END -


*作者介绍:若杉,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个人公众号:若杉生活(Rosan_life)。已出版作品:《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回复“关键词”,会有更多惊喜内容!


看完这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感想吗?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微信公众号

                         专业靠谱      值得信赖


这里有

最新教育资讯

国内外优秀教育理念

实用教养经验、考试宝典

与教育相关的种种资源……

长按↑关注

还有一群爱孩子、勤思考、乐于学习的爸爸妈妈们!

近期热门

 


妈妈这个物种令我怜惜……这篇小学生揭妈短的作文有点酷

衡水中学班主任贴在教室的十五条忠告,比名言警句都管用!让孩子看看

“生孩子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一位二胎妈妈的回答刷爆了朋友圈

人贩子的自白:就没有我拐不走的孩子!父母必看!!!

外卖小哥赢北大硕士夺冠《中国诗词大会》:身在泥泞之中,仍有人仰望星空

92岁老人被逼自杀:我为你雪中送炭,你逼我家破人亡!

沈阳中学生情侣开房告诉我们,父母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26岁女孩怀孕5月查出癌症,她的选择让无数人泪奔:每一个母亲和孩子之间,都是生死之交!

新婚姻法、放开3胎、提议婚龄18岁……这些逼得女人只有一条路可走

衡水中学版《凉凉》: 看哭无数人! 你若努力, 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请为我们点赞加油 ↓ ↓ ↓

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